jiǎo wǎng guò zhèng

矫枉过正

拼音 jiǎo wǎng guò zhèng怎么读

注音 ㄐㄧㄠˇ ㄨㄤˇ ㄍㄨㄛˋ ㄓㄥˋ

繁体 矯枉過正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过犹不及矫枉过直

反义词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差之千里

矫枉过正的意思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
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例子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细柳》)

正音“矫”,读作“jiǎo”,不能读作“jiāo”。

辨形“矫”,不能写作“娇”、“骄”;“枉”,不能写作“往”。

故事 汉景帝担心诸侯势力过大会自己称王,出现中央管不住地方的矫枉过正的局面,就采用晁错的建议,借故削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竟借清君侧的名义企图谋反,迫使汉景帝杀死晁错,从而出现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矫枉过正的详细解释

【释义】

纠正偏差超过适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语本《越绝书・卷一五・越绝篇叙外传记十九》。

【典源】

#《越绝书・卷一五・越绝篇叙外传记十九》[1]

问曰:“子胥伐楚宫,射其子,不杀,何也?”「弗及耳。楚世子奔逃云梦之山。 [2][3]卒主 之墓, [5][6][7][8]请救。 [9]进谏子胥,子胥 [10]会秦救至,因引兵 [11][12]见其荣于无道之 [13],兴兵伐 [14]。子胥以不得已,迎之 [15]。」问曰:“笞墓何名乎?”“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

[2]子胥:伍员(?∼公元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与父兄俱仕楚,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其父兄,后逃亡吴国,佐吴伐楚,并得以使己复仇雪耻。又吴王夫差灭越国后,欲释越王句践回国,伍员极力谏阻,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杀了他。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九年后果然应验。

[3]笞:音chī,用鞭或竹板打。

[4]卒王:指楚平王。

[5]昭王:春秋时楚人,生卒年不详。平王之子,名壬。伍员助吴王阖庐攻楚,入楚都城郢时,楚昭王出奔,使申包胥求援于秦。后来吴伐陈,昭王救之,囤兵于城父,因得重病卒于城父。在位共二十七年,谥昭。

[6]大夫:职官名。多系担任中央要职和顾问。

[7]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生卒年不详。本姓公孙,名包胥,因封于申,故又称申包胥。伍员助吴伐楚,攻入楚都城郢,包胥入秦求援,依庭墙哭七日,秦王乃遣兵帮助楚国平定国难。后楚昭王论功行赏,逃而不受。

[8]秦:国名,公元前248∼207。周孝王封伯益的后代于秦地,地约当在今甘肃省天水县。庄公时徙居大丘,孝公时定都咸阳,得商鞅变法图强,积极东侵。秦王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统一天下,后为刘邦所灭。

[9]于斧渔子:于斧,春秋时地名。渔子,渔夫。

[10]适:正好。

[11]还:返。

[12]越:春秋时诸侯国,姒姓。建都于会稽。曾占有今江苏、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后灭于楚。

[13]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土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14]吴:春秋时诸侯国。泰伯封于吴地,故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县。传到夫差,为越王句践所灭。

[15]就李:春秋时地名,在今浙江省崇德县东南。

参考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

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其中。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抂过其正矣。虽然,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另可参考: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玉杯》

【典故】

据《越绝书・卷一五・越绝篇叙外传记十九》载:春秋时,伍氏一家本在楚国仕宦,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因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杀,只有他一人逃到吴国。由于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他帮助吴国从衰微的国势走向富强,进而使吴成为一方的霸主。但是伍子胥从来没有忘记楚平王的杀父之仇。后来楚国攻伐蔡国,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国的名义,发动吴兵攻打楚国,攻下楚国的都城郢。此时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复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们挖开楚平王的坟墓,鞭笞尸骨。后人评论这件事情,认为:“儿子为父亲复仇,臣子讨伐逆贼,本来是发自至诚之举,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经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后来“矫枉过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原文的“矫枉过直”演变而出,用来指人纠正偏差超过适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书证】

  • 01.《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引三国魏・明帝〈诏报东阿王植〉:“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诉。”
  • 02.《晋书・卷六一・刘乔列传》:“而范阳代之,吾州将不从,由代之不允,但矫枉过正,更以为罪耳。”
  • 03.《南史・卷二三・王华列传》:“而避讳过甚,父名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焉,时咸谓矫枉过正。”
  • 04.《朱子语类・卷二一・论语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若不学文,任意自做,安得不错!只是不可先学文耳。子夏矫枉过正,放重一边,又忒重了,不似此章圣人说得两无欠阙。”
  • 05.《宋史・卷三四○・刘挚列传》:“昧者不达,矫枉过正,顾可不为之禁哉?请立监司考绩之制。”
  • 06.《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晋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致祸者,当由矫枉过正,或不忠笃,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安有悾悾忠益而返见怨疾乎!”
  • 07.《聊斋志异・卷七・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其视虐遇者几何哉?”
  • 08.《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他见制台是如此举动,越发懊悔他自己从前所为的。只因矫枉过正,就不免闹出笑话来了。”

【用法】

语义纠正偏差超过适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类别用在“处事不当”的表述上。

例句

医生要她减肥,结果她连水都不敢喝,真是矫枉过正

瘦身固然有益健康,一旦矫枉过正,弄到厌食就糟糕了。

那个传令兵只犯了一点小错,你就要他禁足一星期,矫枉过正了吧!

我们在纠正别人错误时,要恰如其分,不要矫枉过正,效果才会好。

孩子只是受了一点凉,你就要他穿起棉袄来,也未免太矫枉过正了。

我不反对你施铁腕纠正弊端,但切忌矫枉过正,否则为害可能更大。

他对这件事情的批评,虽然有点依据,然而有些地方不免流于矫枉过正

经理大力推动绩效提升运动,弄得大家拚命加班,的确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辨识】

形音枉,音wǎng。弯曲、不直。不可写作“往”。

矫枉过正的翻译

  1. lean over backward
  2. 誤(あやま)りを正すのに度(ど)を越(こ)すこと,是正(ぜせい)が行きすぎる
  3. перегибать палку(переборщить)
  4. tomber d'un excès dans un autre

矫枉过正成语接龙

“正”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正中下怀
  • 怀才不遇
  • 遇难成祥
  • 祥云瑞彩
  • 彩云易散
  • 散兵游勇
  • 勇往直前
  • 前仰后合
  • 合情合理
  • 理所当然
  • 然糠照薪
  • 薪尽火传
  • 传宗接代
  • 代人捉刀
  • 刀山火海
  • 海底捞针
  • 针锋相对
  • 对牛弹琴
  • 琴棋书画
  • 画蛇添足
  • 足智多谋
  • 谋财害命
  • 命蹇时乖

矫枉过正成语接龙

“矫”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序)

  • 龙骧凤矫
  • 车水马龙
  • 安步当车
  • 随遇而安
  • 夫唱妇随
  • 逐臭之夫
  • 酒食征逐
  • 千日醉酒
  • 气象万千
  • 垂头丧气
  • 涕泪交垂
  • 痛哭流涕
  • 痛定思痛
  • 切肤之痛
  • 目空一切
  • 光彩夺目
  • 鼠目寸光
  • 城狐社鼠
  • 众志成城
  • 大庭广众
  • 贪小失大
  • 羊狠狼贪
  • 顺手牵羊

矫枉过正字义分解

读音(jiǎo,jiáo), 矢部,共11画

㈠ 矫 [ jiǎo ]

①. 纠正,把弯曲的弄直。 如: 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世俗)。矫情(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矫枉过正。

②. 假托。 如: 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③. 强壮,勇武。 如: 矫健。矫捷。矫矫(a.勇武的样子;b.出众的样子)。

④. 姓。

㈡ 矫 [ jiáo ]

①. 〔~情〕方言,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如“这个人太~~”,(“情”读轻声)。

读音(wǎng), 木部,共8画

①. 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 如: 枉道。矫枉过正。贪脏枉法。枉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矫正别人)。

②. 冤屈。 如: 枉死。冤枉。

③. 屈就,用于别人,含敬意。 如: 枉驾(a.称对方来访自己;b.请对方往访他人)。枉顾(称对方来访自己)。枉临(称对方来访自己)。

④. 徒然,空,白。 如: 枉然。枉自。枉费心机。

读音(guò,guo,guō), 辵部,共6画

㈠ 过 [ guò ]

①.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 如: 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②.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 如: 过秤。过磅。过目。

③. 超出。 如: 过于。过度(dù)。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过剩。过犹不及。

④.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 如: 过电影。

⑤.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 如: 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⑥. 次,回,遍。 如: 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⑦. 错误。 如: 过错。记过。

㈡ 过 [ guo ]

①.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 如: 看过。用过。

②.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 如: 拿过来。走过去。

㈢ 过 [ guō ]

①. 姓。

读音(zhèng,zhēng), 止部,共5画

㈠ 正 [ zhèng ]

①. 不偏斜,与“歪”相对。 如: 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②. 合于法则的。 如: 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③. 合于道理的。 如: 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④. 恰好。 如: 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⑤.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 如: 他正在开会。

⑥.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 如: 正面。正本。

⑦. 纯,不杂。 如: 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⑧. 改去偏差或错误。 如: 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⑨.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 如: 正方形。

⑩.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 如: 正电。

⑪.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 如: 正数(shù)。

⑫. 姓。

㈡ 正 [ zhēng ]

①. 〔~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