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 yǒng wéi

见义勇为

拼音 jiàn yì yǒng wéi怎么读

注音 ㄐㄧㄢˋ ㄧˋ ㄩㄥˇ ㄨㄟˊ

繁体 見義勇爲

感情 褒义

近义词 急公好义挺身而出

反义词 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见利忘义见义不为

见义勇为的意思

义:正义;勇:勇敢;为;做。
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正音“为”,读作“wéi”,不能读作“wèi”;“见”,读作“jiàn”,不能读作“xiàn”。

辨析见义勇为”和“急公好义”;都含有“做符合正义的事情”的意思。不同在于:“见义勇为”偏重在“勇为”;即“勇敢地去做”;常用于“见到正义的事情的具体场合”;“急公好义”偏重在“急公”;即“热衷于公益”方面。

谜语 参观抗联事迹 (谜底:见义勇为)

故事 1993年8月,济南军区某部中士徐洪刚探亲期满乘车返队,在车上遇到几个歹徒在调戏一个女青年,并肆无忌惮耍流氓,徐洪刚这时立即见义勇为,毫不犹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多刀,他顽强地追赶歹徒,被授予英雄称号。

见义勇为的详细解释

【释义】

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语本《论语・为政》。△“急公好义”

【典源】

《论语・为政》

子曰:“非其[1]而祭之,[2]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解

[1]鬼:人死曰鬼,此指祖先。

[2]谄:献媚、奉承。

【典故】

孔子是春秋的贤人,于鲁国从政时,鲁国大治。后因政治理念与国君不合,周游列国十三年,却未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并且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开平民教育的先河,门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强调“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曾说︰“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说,仁者重视正道而轻忽生命,见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会勇于实行。又说“勇者不惧”,即是说勇敢的人无所恐惧。而在所引典源《论语・为政》中,孔子则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综上所述,可知一个君子如果见到正道所当行之事,必然会勇敢地去做,要是因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称为勇敢,只是一个怯懦的人。后来“见义勇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

【书证】

  • 01.宋・袁燮〈题习斋〉诗:“见义勇必为,有过时自抨。”
  • 02.《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列传》:“(欧阳)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 03.《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列传》:“(宪)戒其子曰:『丈夫见义勇为,祸福无预于己。』”
  • 04.《东周列国志》第一四回:“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

【用法】

语义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

类别用在“奋勇行义”的表述上。

例句

现代社会人情淡薄,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了。

见义勇为地将车祸伤者送到医院,救回一条宝贵的性命。

小明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地扑向抢匪,将他制伏后送交警方究办。

这位青年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救人精神,赢得在场的人由衷赞佩。

因为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足可作为同学们效法的楷模,所以得到学校的表扬。

【辨识】

同义“见义勇为”及“急公好义”都有从事正义之事的意思。

异义“见义勇为”侧重于看到便勇敢去做;“急公好义”侧重于热心公益。

例句
见义勇为急公好义例句
小明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地扑向抢匪,将他制伏后送交警方究办。
老王一向急公好义,捐款助人急难总是不落人后。

见义勇为的翻译

  1. never hesitate to do what is right
  2. 義(ぎ)に勇(いさ)む
  3. грудью стоять за прáвду
  4. accomplir courageusement ce qu'on voit être de son devoir

见义勇为成语接龙

“为”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为所欲为
  • 为富不仁
  • 仁至义尽
  • 尽善尽美
  • 美不胜收
  • 收回成命
  • 命蹇时乖
  • 乖唇蜜舌
  • 舌剑唇枪
  • 枪林弹雨
  • 雨过天青
  • 青梅竹马
  • 马首是瞻
  • 瞻前顾后
  • 后来居上
  • 上行下效
  • 效犬马力
  • 力挽狂澜
  • 澜倒波随
  • 随心所欲
  • 欲擒故纵
  • 纵横捭阖
  • 阖门却扫

见义勇为成语接龙

“见”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序)

  • 固执己见
  • 根深蒂固
  • 叶落归根
  • 粗枝大叶
  • 才短气粗
  • 博学多才
  • 地大物博
  • 顶天立地
  • 泰山压顶
  • 民安国泰
  • 祸国殃民
  • 幸灾乐祸
  • 三生有幸
  • 举一反三
  • 轻而易举
  • 避重就轻
  • 无所回避
  • 聊胜于无
  • 穷极无聊
  • 层出不穷
  • 密密层层
  • 人烟稠密
  • 咄咄逼人

见义勇为字义分解

读音(jiàn,xiàn), 见部,共4画

㈠ 见 [ jiàn ]

①. 看到。 如: 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②. 接触,遇到。 如: 怕见风。见习。

③. 看得出,显得出。 如: 见效。相形见绌。

④.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 如: 见上。见下。

⑤. 会晤。 如: 会见。接见。

⑥.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 如: 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⑦.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 如: 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㈡ 见 [ xiàn ]

①. 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 古同“现”,现存。

读音(yì), 丶部,共3画

①.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如: 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②.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 如: 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③. 情谊。 如: 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④.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 如: 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⑤. 指认为亲属的。 如: 义父。

⑥.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 如: 义齿。义肢。

⑦. 姓。

读音(yǒng), 力部,共9画

①. 有胆量,敢做。 如: 勇敢。勇毅。勇气。勇士。英勇。奋勇。

②.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 如: 兵勇。劲勇。募勇。

③. 姓。

读音(wéi,wèi), 丶部,共4画

㈠ 为 [ wéi ]

①. 做,行,做事。 如: 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②. 当做,认做。 如: 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③. 变成。 如: 成为。

④. 是。 如: 十两为一斤。

⑤. 治理,处理。 如: 为政。

⑥. 被。 如: 为天下笑。

⑦. 表示强调。 如: 大为恼火。

⑧.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 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

⑨. 姓。

㈡ 为 [ wèi ]

①. 替,给。 如: 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

②. 表目的。 如: 为了。为何。

③. 对,向。 如: 不足为外人道。

④. 帮助,卫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