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舍:舍弃。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
详细解释
用作孝女的代称。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一般作宾语,用作孝女的代称。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 复制出处:西汉・
详细解释
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四》。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
详细解释
指柴米昂贵。出自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
详细解释
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
详细解释
肩挨肩;脚尖连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或比喻事物接连不断的出现。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摩:接触;踵:脚跟。肩
详细解释
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出自《战国策・秦策四》。一般作谓语、宾语,指被砍头。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复制出处:《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
详细解释
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一般作谓语,形容十分害怕。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
详细解释
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出自《战国策・楚策》: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安难:不避危难。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 复制出处:《战国策・楚策》: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
详细解释
比喻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一般作谓语、定语,指条件还不成熟。比喻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 复制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
详细解释
指联合抗敌。出自《战国策・秦策一》。一般作宾语、定语,指联合抗敌。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复制出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详细解释
射箭时左手支撑;右手弯曲。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射箭时左手支撑;右手弯曲。指应
详细解释
迟疑动摇;拿不定主意。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一般作谓语,含贬义。犹豫:迟疑。迟疑动摇;拿不定主意。 复制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平原
详细解释
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时局。扶:帮助;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 复
详细解释
同“五尺之童”。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一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同“五尺之童”。 复制出处:《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
详细解释
吊祭死者,慰问活人。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关心人民群众。吊:吊祭;问:问候,慰问。吊祭死者,慰问活人。 复制出处:西汉・
详细解释
手指比胳臂大。比喻下级的权力比上级大。出自《战国策・秦策三》:臣求学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矣。手指比胳臂大。比喻下级的权力比上级大。 复制出处:《战国策・秦策三》:臣求学闻
详细解释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出自《战国策・齐策六》。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改变风俗。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复制出处:《战国策・齐策六
详细解释
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出自《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复制出处:《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详细解释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出自《战国策・中山策》。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复制出处:《战国策・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
详细解释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一般作定语,形容地势险要。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复制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
详细解释
抑制强暴势力,治理混乱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乱。亦作“禁暴止乱”、“禁暴诛乱”、“禁乱除暴”、“救乱除暴”、“拨乱诛暴”、“止暴禁非”、“禁暴静乱”。出自
详细解释
脚掌断裂的野兽。比喻被击败过的敌人。出自《战国策・赵策三》:魏魀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决:断;蹯:指兽的脚掌。脚掌断裂的野兽。比喻被击败过的敌人。 复制出
详细解释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一般作宾语、定语,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
详细解释
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出自《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寝:睡觉;馈:吃饭;安:安闲。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复制出处:《战国策・
详细解释
重得像大山。比喻极其严重。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丘:通“巨”,大;丘山:大山。重得像大山。比喻极其严重。 复制出处:
详细解释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
详细解释
”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出自《战国策・西周策》。一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详细解释
形容非常富有。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一般作谓语,指很富有。陶:陶朱公,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卫:商鞅。形容非常富有。 复制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裂地定封,
详细解释
形容死伤非常多。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灾难等。形容死伤非常多。 复制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
详细解释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出自《战国策・秦策一》。一般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不予理睬。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
详细解释
遗留下来的事业与功绩。”。出自《战国策・刘向书录》。一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遗留下来的事业与功绩。《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
详细解释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
详细解释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战国策・燕策三》。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详细解释
死后只能化为粪土。形容身死被弃。出自《战国策・秦策五》: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死后只能化为粪土。形容身死被弃。 复制出处:《战国策・秦策五》:今子无母于中
详细解释
原指诸侯国会盟的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进行外交谈判。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五》。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尊俎:古代盛
详细解释
补救过失都来不及。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补救过失都来不及。 复制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若死者有知,先王
详细解释
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前后态度。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
详细解释
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一般作谓语、定语,比喻积小患可致大灾。羽毛虽小,积
详细解释
指为自私目的而结合起来的集团间的争斗。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般作主语、宾语,用于人。朋党:指同类人结成的团体。指为自私目的而结合起来的集团间
详细解释